引水渠道勘察常见工程地质问题

渠道是一种宽度不大延伸距离很长的线型建筑物渠道往往通过各种不同岩土类型的地貌单元因此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例如因渗漏而引起的其他工程地质问题以及渠道的淤积和冲刷问题等本文主要讨论渠道渗漏边坡稳定和渡槽地基的工程地质问题,关于勘察要求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GB 50487

引水渠道勘察常见工程地质问题

1.引水渠道渗漏

渠道的渗漏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渗漏量过大,渠道就不能达到引水或输水的目的,同时会造成渠道沿线地下水位抬高,导致附近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在黄土地区会引起湿陷变形,在山区引起边坡滑动等。

1.1 渠道渗漏工程地质条件

1.1.1 基岩地区

渠道渗透的主要条件取决于基岩的破碎程度渗透通道特征。绝大多数岩石的透水性很弱,但在勘察要注意渠线是否穿越强透水层或强透水带(如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岩溶发育带、强烈风

化带等),这些地段可产生大量渗漏。

1.1.2 覆盖层地区

第四系的松散沉积层地区,渠道渗漏主要取决于松散土体透水性,而透水性强弱又与成因类型和岩性及物质组成有关。

山前地带/盆山结合部

在山前地带多为坡积物和残积物(Q4dl+el),坡积物一般上部颗粒粗,坡脚处颗粒细,通过粗颗粒时则易渗漏。残积物一般颗粒粗大,透水性好,应同时考虑垂向渗漏侧向渗漏

平缓冲洪积区

洪积物透水性变异很大,大型洪积扇上部,一般为粗大颗粒,透水性强,而中、前部颗粒逐渐变小,透水性也相应变弱。平原地区一般在顶部为细小的黏土颗粒,可以找到相对稳定的黏性土作为相对隔水层。但由细粒物质组成的黄土类土,具大孔隙和垂直节理,透水性较强,故黄土地区的渠道渗漏也较严重。

小结
修建于河谷中的渠道应尽量将渠道开挖于二元结构上层的黏性土中,而避开渗漏性很强的下层砂卵石层。

地下水位

渠道渗漏还受地下水位控制,当地下水位高于渠水水位时不会发生渗漏。地下水位越低,渗漏越严重。在松散堆积层上修筑渠道,主要应查明各类土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进行渗水试验,以确定渠道线路和渠道的工程设计。

这部分可以参照水库渗漏,只不过渠道规模相对小很多:水库库区渗漏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1.2 渠道渗漏过程及渗漏阶段

渠道渗漏特点,可由其渗漏过程来表示。

渠道过水初期,由于要浸入干燥的岩土体,入渗强度较大,随着时间延续而逐渐减少,到一定时间后,便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根据渠道的这种渗漏特点,对其渗漏过程作如下的分析。

假定透水层均匀,地下水埋藏较深,则渠道的渗漏过程大体是:渠道过水初期,渗透水流在重力和毛细力作用下,渗漏以垂直渗漏为主,并有部分侧渗。当下渗水流到达地下水面后,转向两侧渗流。若两侧渗出的水量大于渗流排走的水量时,渠底下的地下水位逐渐上升,形成地下水峰;地下水峰逐渐升高,直至与渠水连成统一水面。此时,该地下水面不再上升而趋于稳定。此后渠道以侧向渗透为主。

因此将渠道的渗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2.1 垂向渗漏阶段

渠道进水初期,渗水借重力作用以垂直下渗为主,渗漏量最大(见下图)

引水渠道勘察常见工程地质问题

1.2.2 回水渗漏阶段

当下渗水流到达地下水面后,如向两侧或一侧的渗流排走量小于该处渠水渗出量,则渠底下的地下水位上升,形成的地下水峰也逐渐上升,直至与渠水连成统一水面

 

引水渠道勘察常见工程地质问题

1.2.3 侧向渗漏阶段

渠水以侧向渗漏为主,渗漏量接近稳定。

说明
侧壁渗漏一般都不是太明显,下图是一个侧壁渗漏的示意图,因为冬天渗流结冰了

引水渠道勘察常见工程地质问题

地下水埋藏浅、土层透水性弱或侧向排泄条件差,渗水可很快由垂向渗漏转为回水渗漏阶段。间歇性放水渠道,当地下水埋深不太浅时,也可能只限于垂向渗漏阶段。常年放水渠道,可以接近或达到侧向渗漏阶段。

1.3 渠道渗漏的防治措施

渠道渗漏防治主要有三种措施:

1.3.1 绕避

在渠道选线时尽可能避开强透水地段、断层破碎带和岩溶发育地段。

说明
一般不存在选线的说法了,渠道规模太小,除非遇到特别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所以更多的还是防渗

1.3.2 防渗(常用)

采用不透水材料护面防渗,如黏土、三合土、浆砌石、混凝土、土工布等。

引水渠道勘察常见工程地质问题

1.3.3 灌浆、硅化加固

因价格昂贵而较少采用。

2. 渠道边坡稳定问题

渠道边坡的塌滑,常使渠道遭受破坏,因此边坡稳定性问题,是渠道的一个重要工程地质问题。边坡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可看“边坡专题”,此处不再重复。

说明
边坡地质问题,一般以风化作用导致的局部掉块,垮塌居多,导致渠底出现淤积;至于冲刷淘蚀,一般有防冲坎;地下水位的侵蚀也比较多,特别是平原地区,很多鱼塘就修在渠道旁边;极少部分的塌陷,多见于人工填方段

2.1 地形地貌

在不同的自然地员条件下,修建渠道,其边坡的稳定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地质、地貌单元渠道边坡的稳定情况见下图

引水渠道勘察常见工程地质问题

3. 渡槽工程地质问题

渠道在跨越深沟或穿过交通线时,常采用渡槽的形式。渡槽包括上部过水的槽箱(有时还起交通桥的作用)和支撑槽箱的槽墩。渡槽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就是槽墩基础的稳定问题

槽墩基础支撑了整个渡槽的重量,因此要求地基不应有过大的压密变形和滑动。岩质地基一般较好,但有溶洞、软弱夹层、剧烈破碎带和风化带时,也需要处理。对土质地基,应特别注意沉陷变形,尤其是不均匀沉陷变形,若遇流沙、软黏土、饱水淤泥、湿陷性黄土等,则需进行专门的处理。

说明
这里主要就考虑一个地基承载力问题,尽量放置于基岩弱风化以下深度,当然结合参数计算是最佳的

位于有常年水流或有较大洪流的河流、冲沟上的槽墩,应注意基础的砌置深度,以免在洪水冲刷作用下,槽墩失稳。此外,还应注意所跨河、沟的两岸边坡稳定问题,尤其是在岸坡上、布置有槽墩的情况下,更应注意在槽墩荷载作用下边坡的稳定问题。

4. 黄土/黏土湿陷变形

黄土分布区气候比较干旱,为满足城市及工农业用水,常修建一些引水工程,这些工程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发挥了很大效益。但是,在湿陷性黄土分布地区的渠系工程,除了同样会产生渠道的渗漏和稳定问题外,还会产生湿陷变形这一特殊工程地质问题。

小结
这里在地质上就是需要重点圈定黄土/黏土段落;对于设计而言,建议参考文献对渠道结构作相关调整

5. 渠道选线原则

当各方案的引水高程、渠线的起点和终点确定之后,在地形图上即能绘出各方案的中心线位置。

5.1 地形地貌

首先考虑线路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貌条件,应尽量选择在坡度平缓、地形连续完整的地带通过。避开切割强烈的高山深谷地区,因为渠道通过这些地区时必须采用渡槽、倒虹管等跨沟工程,或出现深挖方、高填方、长隧洞和等复杂工程。

5.2 物理地质现象

也应避开坡面强烈冲刷、冲沟发育的地区,因为这里的坡面稳定性较差,冲沟的发展还会对渠道造成威胁。还要避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区,实在避不开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隧洞和暗渠等形式通过。渠线还应尽量避免通过地质结构不良地段,如大断层破碎带,边坡结构不稳定地段,强烈漏水的地段等。在岩溶发育地区还应注意绕避溶洞、漏斗、落水洞。黄土区应尽可能将渠道布置在塬面、宽闹的梁面和阶地面上,并尽可能使线路通过老黄土分布区,以减少湿陷、渗漏和提高工程稳定性。

5.3 地层岩性

平原地区选线应注意避开流沙层,不要把渠道布置在软土、淤泥和泥炭分布的地区,也要尽量避开强烈渗漏的地层。

选线时还应注意沿线各种建筑材料的分布和数量。

由于渠道往往延伸距离很长,要通过许多不同的地质、地貌单元,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不良的工程地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危害较轻、且易于改善的地方。

选线是渠道工程成败的关键,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地质条件是选线时应考虑的首要因素,不能单纯根据地形条件来选线,更不能在地形图上来选,必须灵活掌握选线的基本原则,现场查勘,最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选定。

6. 渠道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规划选点阶段,主要是了解引水线路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基本地质条件。因此应当充分收集已有的地形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图、地质图,航摄或陆摄照片,收集地质条件类似的工程的地质资料,结合路线查勘,了解沿线地质情况,编绘 1:10 万 ~1:5 万的地质图,其范围应尽量将各比较方案包括在内。

这里就主要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GB 50487,5.7渠道及渠系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