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与不良地质作用/现象的区别与机理解析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和不良地质现象是地质学和工程地质领域的重要概念,虽然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在定义、适用范围和关注点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老白博客对这三者的定义、分类和典型机理进行了详细梳理,同时从自然与人为因素、监测技术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补充说明。

水库库区渗漏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1. 地质灾害与不良地质作用/现象的区别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和不良地质现象在描述范围和重点上各有不同:

  • 地质灾害:强调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造成生命、财产和环境破坏的结果,属于灾害性事件。
  • 不良地质作用:侧重于过程,指可能对工程建设或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 不良地质现象:从工程地质的视角,描述对工程具有危害性的地质现象或作用。

核心区别

特点 地质灾害 不良地质作用 不良地质现象
关注点 灾害结果 作用过程 工程危害
典型现象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滑坡、冻胀、库岸浸没等 断裂、冲刷、潜蚀等
应用领域 灾害防治、风险评估 工程选址、基础设计 工程设计、施工规划

2. 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2.1 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

2.2 分类

现行规范列出的6种主要地质灾害:

  • 山体崩塌: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并崩落。
  • 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沿软弱面整体下滑。
  • 泥石流:暴雨或融雪引发的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混合流。
  • 地面塌陷:地表岩体或土体向下陷落形成塌陷坑洞。
  • 地裂缝:地表开裂,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
  • 地面沉降:地表水平降低,常因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

3. 不良地质作用的定义与分类

3.1 定义

不良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可能对工程建设或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3.2 分类

  1.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
  2. 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3. 冻胀与融陷
  4. 水土流失、库岸浸没
  5. 活断层、场地地震效应
  6. 地下采空区变形、隧道突水或突泥
  7. 岩溶和土洞对工程地基的影响

4. 不良地质现象的定义与分类

4.1 定义

不良地质现象是由地球内外动力作用引起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地质现象或作用。

4.2 分类

  • 断裂
  • 地震
  • 岩溶
  • 崩塌
  • 滑坡
  • 塌陷
  • 泥石流
  • 冲刷
  • 潜蚀

5. 具体地质灾害和现象的机理

5.1 山体崩塌

  • 成因:重力作用、地震、暴雨、岩体风化等。
  • 监测技术:倾斜仪监测、裂缝观测。

5.2 滑坡

  • 成因: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刷、地震等。
  • 监测技术:位移监测、遥感技术。

5.3 泥石流

  • 成因:短时强降雨、松散物质堆积。
  • 监测技术:雨量计、预警系统。

5.4 地面塌陷

  • 成因:采矿、地下水抽取、岩溶作用。
  • 监测技术:地质雷达扫描。

5.5 地裂缝

  • 成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壳运动。
  • 监测技术:裂缝观测。

5.6 地面沉降

  • 成因:地下水抽取、土体压缩。
  • 监测技术:激光扫描、遥感数据。

6. 自然与人为因素

6.1 自然因素

  1. 地质条件(断裂带、软弱面发育)
  2. 气候条件(暴雨、冰雪融化)
  3.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

6.2 人为因素

  1. 工程切坡(如修路、隧道开挖)
  2. 不合理资源开采(地下水过度抽取、矿产开采)
  3. 土地利用不当(植被破坏、城市扩张)

7. 应对措施

7.1 工程措施

  1. 滑坡:削坡、挡土墙、坡面绿化。
  2. 泥石流:拦石坝、植被恢复。
  3. 地面塌陷:注浆回填、加强开采监管。

7.2 非工程措施

  1. 制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
  2.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3.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