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的区别和使用场景
地质学中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是两类基础分类体系,分别描述地层实体和时间框架。年代地层单位(如“统”“系”)以具体岩石层为对象,反映地层形成的时代归属(如“晚更新统卵石层”);地质年代单位(如“世”“纪”)为抽象时间概念,用于表述地质事件发生的时序(如“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两者符号可能相同(如Qp3),但需通过后缀术语(“统”vs“世”)明确属性。实际应用中需注意:描述地层实体时使用“系/统”(如“第四系堆积”),讨论时间或事件时用“纪/世”(如“第四纪冰川活动”),以避免混淆。

1. 核心概念区别
1.1 年代地层单位
1.1.1 定义
基于地层(岩石)本身的形成时间划分的实体单位,反映地层形成的时代归属。
1.1.2 层级与术语
宇(Eonothem)→ 界(Erathem)→ 系(System)→ 统(Series)→ 阶(Stage)
后缀以“宇、界、系、统、阶”结尾(如上更新统)
符号由国际地层委员会(ICS)统一命名(如Qp3代表晚更新统)
1.2 地质年代单位
1.2.1 定义
基于地质时间划分的抽象时间单位,反映地质事件的时序框架。
1.2.2 层级与术语
宙(Eon)→ 代(Era)→ 纪(Period)→ 世(Epoch)→ 期(Age)
后缀以“宙、代、纪、世、期”结尾(如晚更新世)
符号与地层单位对应(如Qp3也用于晚更新世)
2. 表达规范与易混淆案例
2.1 正确用法对比
正确表述:晚更新统(Qp3)卵石层
错误表述:晚更新世(Qp3)卵石层
正确表述:第四系堆积
错误表述:第四纪堆积
2.2 符号使用注意
同一符号(如Qp3)可能同时对应地层单位和时间单位,需通过后缀区分:
地层单位:Qp3卵石层 → 强调地层时代归属
时间单位:Qp3时期的气候 → 强调事件时间范围
3. 使用场景与实例
3.1 需用年代地层单位
描述具体岩层:
“华北平原广泛发育上更新统(Qp3)湖相沉积。”
地层对比研究:
“华南泥盆系与华北同期地层岩性差异显著。”
3.2 需用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事件时间:
“晚更新世(Qp3)末次冰期导致海平面下降。”
生物演化研究:
“奥陶纪是海洋无脊椎动物辐射演化的关键时期。”
4. 总结原则
实体 vs 时间:地层单位描述岩石实体(如“统/系”),时间单位描述事件时序(如“世/纪”)。
后缀区分:注意术语后缀差异(如“第四系”为地层,“第四纪”为时间)。
符号一致性:结合上下文明确符号属性(如Qp3可同时代表地层和时间)。
5.年代地层单位符号(简版)
地质年代 | 年代地层 | 符号 | 时间范围(Ma) |
---|---|---|---|
新生代 | 新生界 | Cz | 66.0 - 现今 |
第四纪 | 第四系 | Q | 2.58 - 现今 |
全新世 | 全新统 | Qh | 0.0117 - 现今 |
更新世 | 更新统 | Qp | 2.58 - 0.0117 |
白垩纪 | 白垩系 | K | 145 - 66 |
上白垩世 | 上白垩统 | K2 | 100.5 - 66 |
下白垩世 | 下白垩统 | K1 | 145 - 100.5 |
侏罗纪 | 侏罗系 | J | 201.3 - 145 |
上侏罗世 | 上侏罗统 | J3 | 163.5 - 145 |
中侏罗世 | 中侏罗统 | J2 | 174.1 - 163.5 |
下侏罗世 | 下侏罗统 | J1 | 201.3 - 174.1 |
二叠纪 | 二叠系 | P | 298.9 - 251.9 |
上二叠世 | 上二叠统 | P3 | 259.1 - 251.9 |
中二叠世 | 中二叠统 | P2 | 272.3 - 259.1 |
下二叠世 | 下二叠统 | P1 | 298.9 - 272.3 |
埃迪卡拉纪 | 埃迪卡拉系 | Ed | 635 - 538.8 |
成冰纪 | 成冰系 | Cry | 720 - 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