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现象的发育规律

在岩溶发育地区,各种岩溶形态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们主要受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 (1)岩性的影响 可溶岩层的成分和岩石结构是岩溶发育和分布的基础。成分和结构均一且厚度很大的石灰岩层,最适合岩溶的发育和发展。所以许多石灰岩地区的岩溶规模很大,形态也比较齐全。广西桂林附近有很多大规模的溶洞,多发育在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岩体中。白云岩略次于石灰岩。含有泥质和
岩溶现象的发育规律

岩溶现象的形成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可溶性岩石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它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影响岩溶的发育程度。 可溶性岩石分为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及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和氯化盐类岩石。这3种岩石中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最低,氯化盐类岩石的溶解度最大。但是,在可溶性岩石中,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最广,其矿物成分均一,可以全部被含有CO 2 的水溶解,是发育岩溶的最主要的地层。晶粒粗大、岩层较厚的岩石比晶粒细
岩溶现象的形成条件

常见的岩溶形态有哪些?

常见的岩溶形态有以下几种。 1. 溶沟、石芽和石林 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为溶沟。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在纵横交错的沟槽之间,残留凸起的牙状岩石称为石芽。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云南路南石林发育完美,堪称世界之最。 2. 漏斗及落水洞 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溶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
常见的岩溶形态有哪些?

什么是构造作用形成的山岭?

(1)平顶山。 平顶山是由水平岩层构成的一种山岭,多分布在顶部岩层坚硬(如灰岩、胶结紧密的砂岩或砾岩)和下卧层软弱(如页岩)的硬软相互层发育地区,在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使四周形成陡崖或深谷,由于顶面硬岩抗风化能力强而兀立如桌面。 (2)单面山。 单面山是由单斜岩层构成的沿岩层走向延伸的一种山岭,它常常出现在构造盆地的边缘、舒缓的穹隆、背斜和向斜的翼部,其两坡一般不对称,如图7.2(a)所示
什么是构造作用形成的山岭?

什么是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

平原地貌是地壳在升降运动微弱或长期稳定的条件下,经外力作用的充分夷平或补平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地面起伏不大。一般来说,平原地貌有利于选线,在选择有利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设计成比较理想的线形。按成因,平原可分为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 1 构造平原 构造平原主要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形成而又长期稳定的结果。其特点是微弱起伏的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堆积物厚度不大。构造平原可分为海成平
什么是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

岩石褶皱的野外识别方法:穿越法、追索法

褶皱的野外识别方法主要有穿越法、追索法两种。野外观察时,首先判断岩层是否存在褶皱并区别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确定它的形态特征。依据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特征,查明和确立调查区地质年代自老至新的地层层序是首要的工作。岩层受力挤压弯曲后,形成向上隆起的背斜和向下凹陷的向斜,但经地表营力的长期改造,或地壳运动的重新作用,原有的隆起和凹陷在地表面有时可能看不出来。为对褶曲形态做出正确鉴定,主要根据地表面出露岩层
岩石褶皱的野外识别方法:穿越法、追索法

岩石褶皱构造的基本形式

褶皱指岩石在主要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应力长期作用下所发生的永久性弯曲变形,它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一类地质构造,尤以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发生了褶皱变形岩层中的一个弯曲。褶曲的规模相差很大,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几十至几百千米,小者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褶皱的基本形式 一个褶皱可以由多个褶曲组成,而一个褶曲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背斜和向斜(见图4.12)。 图4.12 背斜和向斜
岩石褶皱构造的基本形式

影响岩质边坡稳定的因素

1. 构成岩体的岩石性质 各类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同,所以影响边坡岩体的稳定性及所能维持岩体稳定的最大坡角的程度也不同。 岩浆岩一般岩性均一,力学指标较高,新鲜完整者均能使边坡保持陡立并处于稳定状态。但其中流纹岩和玄武岩常因原生节理发育而影响边坡稳定,凝灰岩则因易风化或有夹层存在而对边坡稳定不利。 沉积岩中一般厚层且含硅质较多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的边坡稳定性较好,而含黏土矿物成分多的黏土岩、页岩
影响岩质边坡稳定的因素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类型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山区,道路、房屋多傍河而建或穿越分水岭,因而会遇到大量的岩质边坡稳定问题。边坡的变形和破坏,会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岩质边坡的变形是指边坡岩体只发生局部位移或破裂,没有发生显著的滑移或滚动,不致引起边坡整体失稳的现象。而岩质边坡的破坏是指边坡岩体以一定速度发生了较大位移的现象,如边坡岩体的整体滑动、滚动和倾倒。变形和破坏在边坡岩体变化过程中是密切联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类型

土质路堑边坡变形破坏的类型

土质路堑边坡一般高度不大,多为数米到二三十米,也有个别的边坡高达数十米。边坡在动(静)荷载、地下水、雨水、重力和各种风化营力的作用下,可能发生变形破坏。根据观察和分析,变形破坏现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坡面局部破坏;另一类是规模较大的边坡整体性破坏。 1. 坡面局部破坏 坡面局部破坏包括表层土的松动和剥落、边坡冲刷和表层滑塌等类型。 ① 表层土的松动和剥落是这类变形破坏的常见现象。它是由于水的
土质路堑边坡变形破坏的类型

场地液化危害性防治措施介绍

为保证承受场地地震危害的建筑物的安全和选用,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1)从加强基础方面着手,主要是采用桩基或沉井、全补偿筏板基础、箱形基础。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对于砾、粗、中砂,坚硬黏性土,深度不应小于0.5 m;对其他非岩石土不应小于2 m。对于穿过液化土层的桩基,其桩围摩擦力应视土层液化可能性大小,或全部扣除,或作适当折减。对于液化指数不高的场地,仍可采用浅基
场地液化危害性防治措施介绍

土体液化可能性的判别

目前对土体液化可能性判别方法常用的是基于现场试验的经验对比方法。 饱和沙土和粉尘的地震现场调查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液化调查应在如下三个方面取得一定量的资料:场地受到的地震作用,即地震震级、震中距或烈度、持续时间等;场地土层剖面,主要是个别埋藏土层的类别、埋深、厚度、重度和地下水位;影响土体抗液化能力的主要力学参数,目前应用较多的参数是标注贯入试验锤击数N,还可以考虑采用的现场测试参数有静力触深试
土体液化可能性的判别